古代

  1. 柏拉圖 - "Phaedrus" (約公元前370年)
    • 柏拉圖形容心是激情的來源,也是人類靈魂的核心部分。
  2. 亞里斯多德 - "De Anima" (德-阿尼瑪) (約公元前350年)
    • 亞里斯多德認為心是生命和情感的中心。

中世紀

  1. 希波的聖奧古斯丁 - "Confessiones" (懺悔錄) (397-400 AD)
    • 心靈是神工作的地方,也是人們在靜默中體驗神同在的地方。
  2. 魯米 - 「馬特納維」 (13世紀)
    • 對蘇非詩人 Rumi 來說,心是神聖之愛和靈性體驗的中心。
  3. Bernhard von Clairvaux - 「論神的愛」 (12世紀)
    • 心被描述為與神神秘結合的地方。

早期現代

  1. Meister Eckhart - 「講道和論文」 (13/14世紀)
    • Eckhart 將心描述為神性臨在的地方。
  2. Blaise Pascal - "Pensées" (筆記) (1670)
    • Pascal 將心描述為直覺智慧的來源:「心有它的理由,而這些理由是心靈所不知道的」。

浪漫主義

  1. 讓-雅克-盧梭 - 「朱麗或新的海洛伊斯」 (1761)
    • 盧梭認為心是自然情感和道德操守的所在地。
  2. Novalis - 「夜的讚美詩」 (1800)
    • Novalis 視心為人與宇宙的連結,也是愛的所在。

十九世紀

  1. 列夫‧托爾斯泰 - 「戰爭與和平」 (1869)
    • 托爾斯泰形容心是慈悲與人性的泉源。
  2. Friedrich Nietzsche - "Thus Spoke Zarathustra" (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) (1883-1885)
    • 尼采形容心是勇氣和力量的象徵。

二十世紀

  1. Rainer Maria Rilke - "The Duino Elegies" (杜伊諾哀歌) (1922)
    • Rilke 視心為人類深度與靈性渴望的地方。
  2. C.G. Jung - 「原型與集體無意識」 (1954)
    • 心是意識和無意識之間連接的原型符號。
  3. Khalil Gibran - 「先知」 (1923)
    • 心是精神連結和共鳴能力的核心象徵。
  4. Martin Buber - 「我與你」 (1923)
    • Buber 將心描述為真正相遇與人類連結的地方。

21 世紀

  1. Pema Chödrön - 「讓你害怕的地方」 (2001)
    • 心是慈悲修行的源頭,也是靈性發展的關鍵。
  2. Eckhart Tolle - 「新地球」 (2005)
    • 心是意識存在和轉換的地方。
  3. Brené Brown - 「脆弱的力量」 (2012)
    • 心靈是脆弱、勇氣和情感力量的所在。
  4. Thich Nhat Hanh - 「愛是屬於每個人的」 (2013)
    • 心是正念、和平與愛的連結。
  5. Joe Dispenza 博士 - 「成為超自然的人」 (2017)
    • Dispenza 將心臟形容為一個能量中心,能啟發更高的意識狀態。

現代神經科學、心理學和醫學

  1. Antonio Damasio - 「笛卡爾的錯誤:感覺、思考與人腦」 (1994)
    • Damasio 描述了身體(包括心臟)在情緒發展中的角色。他強調,心臟與大腦互動,形成感覺和決策的基礎。
  2. Candace Pert - 「情感分子」 (1997)
    • Pert 描述了大腦、心臟和免疫系統之間的聯繫,以及心臟如何在全身的溝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情緒是透過大腦和心臟之間傳遞的生化訊號而產生的。
  3. Stephen Porges - 「Polyvagal理論」 (2011)
    • Porges 的 polyvagal 理論強調迷走神經的重要性,迷走神經連接著心臟、大腦和消化器官。心臟在情緒調節和社會參與中扮演著核心角色。
  4. 心智學會 - 「心智解決方案」 (1999)
    • HeartMath Institute 描述了心相連的概念。心臟、大腦和身體共同合作,以達到最佳的身心健康。心率變異和心臟呼吸技巧可以改善情緒健康。
  5. Gabor Maté - 「當身體說不:隱藏壓力的代價」 (2003)
    • Maté 描述了長期的壓力和壓抑的情緒如何影響心臟和免疫系統。發自內心的健康情緒生活可以預防疾病,並提高復原能力。
  6. Bessel van der Kolk - 「身體記分」 (2014)
    • Van der Kolk 描述了創傷對整個神經系統的影響,包括心臟。心臟是自律神經系統的一部分,對壓力的反應是心跳加快或減慢。恢復心臟的連貫性在創傷癒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  7. Sarah Garfinkel - 「互感與心腦連結」 (文章發表於《自然》,2016 年)
    • Garfinkel 描述了內感知(interoception)的作用,也就是身體過程的內感知,其中也包括心臟。心臟和大腦之間的連結會影響情緒的感知和調節方式。
  8. Joel Kahn 博士 - 「以植物為主的解決方案」 (2018)
    • Kahn 是一位心臟專科醫師,他形容心臟不僅是一個生物器官,也是一個情緒中心。他強調,有益心臟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於情緒健康,因為積極的情緒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緊密相連的。
  9. Joe Dispenza 博士 - 「成為超自然的人」 (2017)
    • Dispenza 描述了如何利用心臟作為能量中心來改變意識狀態。他強調心臟的力量能為大腦帶來正面的神經和生化變化。
  10. Richard Davidson - 「大腦的情感生活」 (2012)
    • Davidson 描述了心臟活動與情緒反應之間的關係。正面情緒和冥想會影響心率變異,進而改善情緒健康。

摘要

在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,心的角色是一個根深蒂固的重要主題。從古代哲學到現代神經科學,心都扮演著核心的角色,它是人類形而上學的中心,是愛的來源,也是身、心、靈連結的象徵。早期的神秘學和哲學作品將心描述為靈性經驗和情感的隱喻,而現代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則開始探索這些連結的生化和神經基礎。

今天,我們了解心臟不僅是一個身體器官,也是一個情感中心,對我們的身心健康起著關鍵的作用。心臟、大腦和腸道之間有著強烈的互動關係,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顯著的影響。文學和科學作品顯示心臟是身體和心靈之間不可或缺的連結 - 一個象徵和生理中心,包含了人類所有深度的經驗。